19小说网 - 历史小说 - 大唐第一太子在线阅读 - 大唐第一太子 第188节

大唐第一太子 第188节

    第140章 李承乾等他许久。

    李泰的动作很快, 没几天就把调查结果带了过来,其中还有一份明显纸张泛黄,墨迹褪色, 还有许多压痕折印, 一看就十分有年代感的卷宗。

    李承乾一一翻看着,大多数东西与李元亨所说差不多。他的手指在字里行间缓缓划过, 突然在某一行上顿住:“宅子失火, 死者十六人, 消息确定吗?”

    “确定。这资料我是让人从衙门的档案卷宗中翻出来的。”

    李承乾微怔:“衙门?”

    “对,衙门。”李泰坐下喝了口水继续说, “大哥,当年大火之事闹得很大,死亡十多人。附近邻里流言不断,有说是宅子风水不好的;有说是被冤魂索命的;还有说是遭遇匪徒的。

    “不管是哪一种,总归是灭门惨案,官府自然会派人调查。说实话,十几个人,如果是意外失火, 不可能没一个逃出来,这不符合常理。”

    李承乾点头:“主子仆婢十几个人不可能全在一个屋,火势也不可能瞬间遍布整个宅子。”

    “对。仵作验尸后发现,其中两人身上还有利刃伤口, 余者应该也被下了药,所以她们逃不了, 无人生还。并且宅中财物有许多翻动痕迹,官府根据这些最后定性为匪徒劫财害命。

    “大哥也知彼时阿翁继位不过一年,天下还处于前朝末年的动荡之中。百姓为了生存, 落草为寇者众,杀烧抢夺者众。盗匪反贼无数,更有诸多割据势力,彼此针对,大小动作不断。长安并不如现在安稳。”

    确实。以那时的情况,说是匪徒谋财害命完全行得通。

    李承乾指了指档案上的文字:“十六具尸体,明面上的十四人。十三个大人,一个刚出生的孩子。另外还有两具不足月的男婴是埋在院中的。对吗?”

    “对。卷宗是这么写的。衙门的卷宗,应该不会有错。”

    李承乾手指在十六具尸体上轻轻敲了敲,十六,数目不对。他又问:“这份卷宗都有谁查过?”

    “无人查过。”李泰轻笑,“大哥也看到这份卷宗是什么样子,你觉得这像是被经常整理维护的吗?这是灭门惨案,还是与匪徒相关。因而当初主要负责此事的是刑部而非长安衙门。

    “卷宗是存放在刑部的。刑部卷宗不是谁都有资格查看。况且刑部的卷宗不少,以三年一个区间。武德元年与武德三年的所有卷宗放在一块。这一块的卷宗按性质严重程度以及牵扯人员身份等进行分类。

    “这份,大概觉得死的是几个平民,而且早已结案定性,被放在最里面。那里一堆卷宗,全是不太重要的。也没有很好的整理,全部囤在一起。还因为常年无人管,积压了许多灰尘。我们费了许多工夫才从犄角旮旯里翻出来。”

    李泰摊手:“大哥觉得就这种情况,可能被人查看过吗?而且倘若他们当真看过,大概会如我一样把卷宗拿走,不会扔在那里。毕竟这样陈年堆积的卷宗,偷偷顺走一份,并不会引起他人注意,或许都不会有人知晓。”

    李承乾点头:“宋清他们的人没有查阅的权利。八叔只敢把疑点告诉我,不敢深查,便也不敢去翻看。从他给的资料可以看出,他的消息都是自宅子附近百姓口中得来,并不完全正确,与真实情况有出入。而三弟……”

    李泰一叹,接着道:“或许是因为心虚,或许是怕漏了痕迹,他同样不敢去。”

    不论李元亨还是李恪,都与刑部毫无交集,贸然去刑部查卷宗,必然会惹人眼。李泰不同,他是拿着李承乾的令牌去的。

    李承乾从十岁上就开始被李世民带着理政了。各个衙门都接触了一遍。找个名目派李泰前往,只说帮李承乾办点事,并不突兀。而那些官员看在太子令牌以及李泰的身份上,也不会一直盯着他。

    他不但能名正言顺的进入,自由度还很高,比李元亨李恪都要有优势。

    李泰看向李承乾:“大哥,我们现在怎么办?”

    李承乾重新翻看卷宗,一遍一遍又一遍,良久,他合上所有资料:“我还有些疑点。这些东西主要查的是宅子,你再帮我查查寺院。另外,我去找阿翁与阿娘聊聊天,旁敲侧击一下,看能不能发现点别的信息。”

    “好。”李泰应下,却又有些犹疑,“还是不告诉阿耶吗?”

    李承乾顿住:“青雀,自从九叔过世之后,三弟一直在照顾九叔生母,或用自己名义,或用杨妃的名义,想着法子给她送吃的用的,病了还给她请医问药。”

    李泰点头:“当年大哥说他是幸存者内疚,现在看来只怕不是。”

    “不管是不是幸存者,至少内疚是真的。并且去岁我们做了那么多事去对付世家,每一步都有他参与。他若真有异心,不是没有搞鬼的机会。

    “从内部破坏也好,提前给世家通风报信也罢,他多的是机会。但他没有。我交待的每一项任务,他都尽心尽力,完成得非常好。”

    李承乾抬眸:“青雀,我相信我一手打造的崇文馆;我相信崇文馆这些年的教学没有白费;我相信我的眼睛看到的东西;我相信我的心感受到的东西。

    “我相信一个会自责会内疚有原则有底线的人不会坏到哪里去。更何况或许他并不坏,他只是陷入了困境不知道该怎么办。他需要有人拉他一把。

    “青雀,阿耶对他虽然尚可,但远比不得你我。在阿耶看来,阿娘所生子女与其他妃嫔所生子女是不一样的。若我将此事直接捅到阿耶面前,你觉得阿耶会如何?

    “对于自己不那么在意的人,不那么在意的事,阿耶的处理方式向来简单粗暴,他不会顾忌太多,只求达到目的。到那时,他就没有退路了。此事必然不能瞒着阿耶,总归要捅出来的,但我希望这个人是他自己。”

    李泰明了:“可是如果他真是……如果……阿耶会放过他吗?生死选择,说了就是死,他会说吗?”

    李承乾轻笑,起身拿出一本书:“这几日你在调查真相,我也没有闲着。我写了则话本。”

    李泰:???

    什么玩意儿?我耳朵没出问题吧。你知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?

    调查的事情全交给我,我还以为你有更重要的计划呢,结果你告诉我你写了则话本子?人干事!大哥啊大哥,你还不如不告诉我呢。

    李承乾将话本递过去:“我想给他看看。”

    李泰将话本接过来,满心狐疑:“你写得这么隐晦,确定他能懂?”

    “当然要写得隐晦些,我总不能直接写狸猫换太子吧。什么真假公子,真假千金的话本我倒是一气儿能写七八十个,但若这么写出来,不就谁都知道了。

    “即便半点都不知情的人想不到这块,你觉得宋清会想不到,他背后的人会想不到?写得隐晦没关系,我们配合得好就成。”

    李泰:……行吧。

    于是,次日李承乾就双管齐下,一边去查疑点,一边让太常寺根据话本排戏,吃着瓜子看着戏不亦乐乎,一连两三天如此。宫中上下都知道太子这几日令太常寺排演新戏的事,自然也吸引了崇文馆一众人等的好奇,追着过来看。

    但剧目还没排完,大家看了半段,看得半懂不懂,狐疑询问:“这说的什么?”

    李承乾适时将话本抛出来,让众人传阅。

    “说两户人家有世代仇怨,互不对付,经常彼此算计,两边你来我往,手段频出。乙家输了几回就开心耍阴招,抓了甲家府里一个贴身伺候主子的婢女家人,威胁这个婢女为他窃取甲家的消息。婢女自幼在主家长大,不想背叛主家,却又担忧家人,两边为难,夜不能寐。

    “后来她想了个法子,利用假消息欺骗乙家,借此接近,欲自己救出家人。可惜她能力有限,最终被乙家识破,怒而杀了她的家人。至亲死在眼前,她爆发潜力,趁乙家郎君不备,与其同归于尽。”

    从简介来看,就是一个歌颂婢女即便面临两难选择也依旧忠诚于主家,誓死不叛的故事。

    李承乾非是想把李恪比作婢女,他本来写的是养子,或是流落在外的亲子,却又怕这样的身份与事实太符合,太直白,过于敏感。

    他的目的是点醒李恪,而不是打草惊蛇。只能涂涂改改,删删减减,部分桥段必须具备联系性,无法去除,便只能在身份和框架设置上动手脚。只有身份差距越大,越不相似,才越不会引起宋清与其幕后之人的注意。

    所以他不但把主人翁改成下人,还把性别定成女。

    众人听后唏嘘不已:“这女子虽然身份低微,倒也有骨气。”

    杜荷轻嗤:“她的命当年都是主家救的。主家这些年也没亏待她,她若真背叛主家,那还是人吗?”

    李恪眼睫颤了颤,抬眸看向台上饰演婢女的乐童怔怔出神。

    一个婢女都知不能忘恩负义,他如何能呢?更何况婢女背叛,结果或许只是一家消亡,而他若背叛,后果就大了,家国天下可能都会沉沦。

    耳边众人的议论还在继续。

    “难得有这样的忠仆。可惜忠确实算忠,就是傻了点。对方抓了她家人威胁她,她不会报官吗?”

    “不是说乙家权势不小,与当地官府有牵扯?许是因为这点她不敢报,也怕会因此触怒乙家,反而害了家人。毕竟家人在对方手里,她投鼠忌器。”

    “确实如此,但她还可以告诉主家郎君啊。若她向郎君坦诚呢?”

    “这倒是一个法子,但她或许是不敢赌。毕竟主家善待仆婢是因为主家心善,甚至更多是因为主家娘子心善。可再怎么样,仆婢终归只是仆婢。郎君若知道真相,大概第一想到的是如何利用此事大做文章扳倒敌人,就此一劳永逸,未必会全然顾忌她家人的性命安全。”

    李承乾用木签子一边叉水果吃一边说:“那她一个人深入虎xue去救人就安全了?她一个婢女,不清楚自己能力多大吗?报官她有顾忌,告诉主家郎君也有顾忌,自己单枪匹马上阵就没顾忌了?”

    他一叹:“所谓一人计短二人计长,三个臭皮匠还顶一个诸葛亮呢。她没有办法怎知别人没办法。每个人都有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,这种时候,我们应该学会求助。

    “所谓主家郎君的首要目的与她不同,或许不会把她家人的安危放在第一位只是她所想,郎君会否这么做,她没试过怎么知道呢?

    “再有即便郎君不能让她放心如实相告,那么娘子呢?娘子若不行,小郎君小娘子呢?还不行,她在府里十多年,总有几个相知的姐妹吧?

    “府中这么多人,就没有一个她可以全心全意去相信,或者说试着去相信的了吗?自己孤身去救人,成功的几率多少;寻求帮助,即便有风险,但成功的几率又是多少,她有算过吗?

    “主家会救她,会善待婢女,可见主家是有良心之人。话本里也说了许多主家待她的好,她在主家服侍多年,对主家有情,怎知主家对她就没有呢?她应该勇敢点,给自己多点信心,也给主家多一点信心。”

    李承乾目光流转,不经意扫过李恪,慢悠悠道:“府上这么多人,总有一个是她能够求助,并且也愿意尽自己所能给予她帮助的。”

    李恪浑身一震,神色变化莫定。

    该说的都说了,李承乾站起身来:“散了散了。一个话本子而已,我就是闲来无事消遣消遣,当故事看就行,不必太较真。天色也不早了,你们再不回去,宫门要上锁了。”

    太子都亲自赶人了,谁还敢留,自是一一告辞。

    李恪走在最末,犹豫许久,开口道:“大哥这话本子可借我瞧瞧吗?”

    李承乾瞄了他一眼,无所谓般将话本丢过去:“给你。”

    李恪抱着话本宛如抱着千斤重的石头般回到沉香殿,一页页翻看着。李承乾的话不断在他耳边回响。

    府上这么多人,就没一个她可以相信,或者试着去相信的吗?总有一个是她能够求助,并且也愿意尽自己所能给予她帮助的吧。

    有吗?李恪眸光闪烁不定。不,或许是有的。

    如果说这宫里有谁是他最能去求助,而最能让他抛却所有顾忌去相信的人,唯有李承乾。

    可李承乾会吗?他会相信自己的诚意,会帮他为阿娘筹谋,为那个孩子筹谋吗?

    李恪紧紧攒着话本,将书角揉成皱巴巴一团。

    沉思,犹豫,挣扎……

    良久后,他站起身,将话本收入怀里,大步走出门,一路向前,经过数道宫墙,最终来到东宫,伫立许久,深呼吸鼓足勇气踏进去。

    抬头便发现李承乾正站在廊下望着他,嘴角带着笑意,仿佛早知他要来,又仿佛等了他许久许久。

    第141章

    这一天, 李承乾遣走了所有内侍宫婢,与李恪说了什么,无人得知。于旁人而言, 这就是一次简单的兄弟相处, 与以往许多次相处并无不同。

    这一天后,李承乾还是那个李承乾, 李恪还是那个李恪,彼此生活没有任何变化。

    唯有李恪明白,这场剖心的会谈对他有多重要;唯有他知道, 这一天他的心情跌宕起伏,经历了多少高山峡谷,最后又峰回路转;唯有他清楚, 这夜他躲在被子里哭了一宿。可哭过之后,他终于睡了这一年来唯一的一个安稳觉,没有惶恐不安,没有忐忑惊惧。

    时光瞬逝, 转眼半月过去。

    二月,草长莺飞, 杨柳醉春。

    朝廷出了两件喜事。其一,圣人指婚襄城公主与太原王氏嫡支王八郎。其二,昭应县明府层层上报,说是在骊山发现一快天降瑞石,上书二十三字:太平天子李世民, 受命于天,造福于民,大唐国祚,盛世永昌。

    前一件喜事波澜不惊, 毕竟这点在世家小郎君小娘子们齐上京之时就有许多人猜到了,并不意外。只是心里难免会嘀咕一二,世家怕是更想要小娘子入主东宫。可惜啊可惜。

    但没有太子妃,驸马也不差。毕竟族中子弟并不是各个都能成才。驸马占据皇家之利,只需品性不差,脑子拎得清,不必有什么才华,照样可以荣华一生。

    后一件喜事则是真正的震惊全国,在朝野掀起巨大浪花。一时间庆贺恭维之声不绝于耳,李世民笑得合不拢嘴,立即下令派人去把“瑞石”从骊山挖出搬上两仪殿。

    李承乾:……

    神忒妈天降瑞石,我倒要看看你是个什么鬼。

    于是李承乾破天荒头一回十分积极地上早朝,可等它看到“瑞石”之时,傻眼了。就一块普普通通的黑色石头,约莫一米高,半米宽。上面确实有二十三个字,与上报奏疏所言一致。但他左看右看,横看竖看,也就是块寻常石头。至于上面的字,那不是谁都能刻吗?